我外祖父是个平凡的铁路工人,没有进过学堂,当然也没有任何理论水平,他对我们的教导都是土话,其中之一是“说到哪,就得办到哪?”
外祖父这句话,也是几十年都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的。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冬日的中午,外祖父母和我正在家里吃饭,有线广播的小喇叭里传来了广播员的声音:“社员同志们你们好,县文艺宣传队为了活跃贫下中农的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今天下午要在猪鬃工厂举行文艺表演,欢迎群众踊跃参加。”听到这条消息,我立刻兴奋地闹着要去看节目。我当时身边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姨姑叔舅,附近连一个远房亲戚都没有,出去玩只能由外祖父带着,尽管当时外祖父已经年届七旬,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吃完饭外祖母给我穿戴好厚厚的棉衣,便由外祖父牵着手出了家门。但是外祖父听错了地点,当我们赶到一个“猪鬃加工厂”的时候,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任何文艺演出的迹象。外祖父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演出地点在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我不禁怒气冲冲,因为我非常想看这场演出,但是十里路是那样的遥远,走到那儿肯定会耽误,我一边走一边恨恨地用脚踢着路上的小石头。
外祖父心疼外祖母为我缝制的棉鞋,更心疼我这小把戏的腿脚,他把穿戴得象圆桶一般的我背起来,快步如飞地奔向演出地点。
看完演出回到家里,天已经擦黑,外祖母只注意到了我的一脸喜色,却没留神外祖父疲惫的表情,吃过晚饭,我就钻进了温暖的被窝,睡意朦胧间听见外祖父和外祖母念叨着看演出的经过,外祖母心疼地埋怨外祖父:“知道那么远还背着她去,你还小哇,都快七十岁的人了。”外祖父淡淡地说:“跟孩子说哪儿就得办到哪。”
这样的事在我的童年发生过不止一次。
我五岁那年的夏天,外祖父想让我在远方的父母看看我最近的“光辉”形象。一天午睡后,我不情愿地跟着外祖父去了照像馆,撅着嘴,手捧一本“红宝书”照了一张全身像,然后拉着外祖父就连蹦带跳地往家里跑。外祖父追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我累了,又耍赖要外祖父背我走,外祖父指着前面的一根电线杆说:“咱们走到那儿姥爷就背你。”我答应了,一边走一边和外祖父聊起了一件有趣的事儿,不知不觉走到了家,在推开家门的霎那间,我突然想起来:你还没有背我呢?外祖父二话没说,领着我走回约定的地点,重新把我背回来。
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境相对不错,父母和外祖父都有固定的收入,因此邻居朋友借钱、借粮似乎成了常事,但是在那个“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年代,哪里有可能时时出手大方呢?有一次一个熟人找外祖父借钱,外祖父正在上班,嘱咐熟人说:“上家找你大妈(我外祖母)要去。”可是外祖母当时没有,只好打发走了来人。晚上外祖父回到家,问外祖母,借给他钱了吗?外祖母如实说,没有,家里只有十块钱,还得过半个月的日子呢。外祖父非常生气,自己跑出去,借了不知几家的钱给那个人凑上了所要的数目,并亲自送了去。
但是,那个人并没有如约归还借款,因此我们不得不省吃俭用,大约用了外祖父半年的工资才还上这笔账。那期间我经常去一废品收购站,卖点废品来补贴家用,有一天好象什么废品都没得卖了,外祖母将自己的发髻拆开,剪下一截头发卖了才算度过难关。
后来这人因为没有还钱便和我们断了来往,现在我很能理解他的的心情,不是不想还账,而是日子真穷。但是当年我却警告过外祖父:这回你再别往外借钱了!外祖父平日里对我骄纵无比,此时却板起面孔,警告我: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插嘴,谁还没有遇到坎儿的时候。
40年前,唐山大地震过后,已经七十岁的外祖父应过去工作单位之邀,又开始做工,尽管那只是一份看门扫卫生的工作,但是他干得却是认真而且努力。将近十年里他都是披星戴月,早上5点多坐通勤车走,晚上七点多坐通勤车回来,还经常为邻居们购买各种物品。一次春节前,他从市里给邻居捎一些大白菜,母亲要我到车站用自行车帮外祖父驮回来,当时火车上的乘客非常多,在站台上我看见外祖父把白菜放在车厢里自己站在火车门的第二道台阶上,两手攥着车门的拉手就这样从十几公里外赶回来。
年近八十岁,外祖父不得不离开那个岗位,送他回来的单位领导说,我们真舍不得大爷(我外祖父),可是我们也不能让这么大年龄的人再工作了。
外祖父不上班了,就开始捡煤核,拾垃圾,卖了钱就买成糖果和小食品,装在自己随身背着的布袋里,走到哪里,就散发到哪里。到春节时,他总会到银行里换回一些崭新的钞票,看到孩子们就拿出一大一小(一元和一角)两张钞票送给他们,尽管那时我不能理解,非亲非故他的动机是什么,但有前车之鉴,我不敢批评他。时至今日,每当我走出家门,眼前就会浮现出外祖父那大约有1.65米身高的背影,他左肩上背的是一只用来装废品和煤核的篮子,右肩上背的是一只装小食品的布口袋。
外祖父在世的几十年间,经历了战乱、饥荒、人祸、天灾,但是无论在什么年代,外祖父都怀着一种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邻居们的眼里,外祖父是豪侠仗义之人,从油盐酱醋到衣食住行,只要别人需要,外祖父都会慷慨解囊。他帮助别人的原则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从来不会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活着干、死了算”。
外祖父离开我已经二十多年,但是他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并没有因为离开时间的久远而模糊,而是越来越清晰。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他的坚强;遇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会想到他“不要尽想着自己合适的”处事原则;遇到他人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会想到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谁还没有遇到坎儿的时候?”他是我一生的人生楷模和精神领袖。在外祖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写下此文,上表敬重之心,下慰怀念之情。
稿件来源:区广播电视台 白桂云